乌梢蛇

Zaocys dhumnades   Cantor
   

  67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中央2-4行鳞起棱,呈“ ”形;背面绿褐色或棕黑色,背侧两条
黑纹纵贯全身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浙江4雄3雌,福建2雌,贵州3雄1雌,四川2雄。
形态描述 雄蛇全长(1716+ 506) mm,雌蛇(1265+485) mm。背部绿褐色,或棕黑色;次成体黑色侧纵纹纵贯全身,成年个体黑纵纹在体前段明显;前段背鳞鳞缘黑色,形成网状斑纹。前段腹鳞多呈黄色或土黄色,后段由浅灰黑色渐变为浅棕黑色。幼体之背部多呈灰绿色,有四条黑纹纵贯躯尾。头颈区别显著;瞳孔圆形;鼻孔开口于前后二鼻鳞间;吻鳞自头背可见,宽大于高;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/3;前额鳞短于额鳞,额鳞长几等于它至吻端距离;顶鳞之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;颊鳞1,偶有一小鳞位于其下(CIB645168);眶前鳞2,上枚大于下枚;眶后鳞2,大小一致,偶为3;颞鳞2(1)+2(1);上唇鳞8, 3-2-3式,第七枚最大;下唇鳞8-10,前4-5枚与前颔片相切;后额片长于前颔片;背鳞16-16-14,福建崇安三港1雌((SM7411300)中段14行,中央2-4行起棱,偶为6行者,但最外行棱弱,内侧2行棱强;腹鳞雄性192-206,雌性191-205;肛鳞二分,湖南宜章者(CIB75I5199)愈合为一;尾下鳞雄性95-137对,雌性98-131对。
上颔齿24-27枚。
半阴茎不分叉,基部光滑,中部刺粒粗壮,末端呈蜂窝状,精沟自外侧基部达顶端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活在我国平原(上海郊区)、丘陵(四川北部)地带,也可分布到海拔1570 m的高原(贵州兴义捧乍)地区。5-10月常见于农耕区水域附近活动。行动迅速而敏捷,主食蛙类,小鱼及蜥蜴、鼠类等。性较温驯。可供饲养,四川省成都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5-7月产卵13-17枚,卵径(36-45) mm×(20-30) mm。卵壳粗糙,乳白色或略带粉红色。
垂直分布:海拔50(上海)-1570 m(贵州兴义捧乍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在我国平原(上海郊区)、丘陵(四川北部)地带,也可分布到海拔1570 m的高原(贵州兴义捧乍)地区。5-10月常见于农耕区水域附近活动。行动迅速而敏捷,主食蛙类,小鱼及蜥蜴、鼠类等。性较温驯。可供饲养,四川省成都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5-7月产卵13-17枚,卵径(36-45) mm×(20-30) mm。卵壳粗糙,乳白色或略带粉红色。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上海、江苏、浙江(龙泉)、安徽、福建(南靖、崇安、德化、建阳、邵武、上杭、周宁、大田、福鼎)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(宜章)、广东、广西、四(成都、天全、南川、汶川、峨眉、巫山、南江、宜宾、洪雅、广元、苍溪、沐川、彭县、芦山、荥经)、贵州(遵义、绥阳、正安、湄潭、仁怀、赤水、江口、印江、德江、松桃、兴义、望漠、金沙、橹江、贵定、平塘、龙江、龙里、毕节)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。

经济意义

乌梢蛇干入药,据云有宣风祛湿的功效,主治诸风顽瘅、麻木不仁、疥癣等疾患。亦可在动物园中饲养供观赏。但吃农作区蛙类,对农业有间接危害。亦食鼠类,应开展饲养以供应用之需,从而保护资源。


经济用途

乌梢蛇干入药,据云有宣风祛湿的功效,主治诸风顽瘅、麻木不仁、疥癣等疾患。亦可在动物园中饲养供观赏。但吃农作区蛙类,对农业有间接危害。亦食鼠类,应开展饲养以供应用之需,从而保护资源。


分类讨论

Pope (1928)根据福建崇安标本将乌梢蛇分出一个山地亚种Z.dhumnades montanus。继后,他(1935)又记述:乌梢蛇指名亚种Z. d. dhumnades 的尾下鳞在124对以下(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);山地亚种的尾下鳞在124对以上(广东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)。然而现有浙江的标本尾下鳞可达128对,产于福建的标本尾下鳞有115和121对者。贵州175号标本最低为91对,最多为135对,124对以上者有49号(伍律等,1984)。可见Pope以尾下鳞124对作为种下分类的依据,是因标本数太少,产地甚少等因素造成的,因此,亚种划分不能成立。